尋新賽道未果,布局氫能五載營收占比僅0.16% 鴻達興業已債務纏身
6月25日,鴻達興業(002002)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募集資金不超過人民幣55億元,其中45億元用于子公司內蒙古烏海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烏海化工”)年產5萬噸氫能源項目。
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到2 030年,我國氫能需求量將達到3500萬噸;到2050年,預計氫能需求量將接近6000萬噸,產業鏈年產值約為12萬億元。而作為清潔能源,氫能產業也是實現國家“雙碳”目標的重要環節。在氫能領域布局多年的鴻達興業此番大手筆運作,展現了公司尋求業績突破的決心。不過在此之前,鴻達興業或許需要先解決眼前的隱憂。
布局五載,營收占比僅0.16%
鴻達興業作為老牌化工企業,其子公司烏海化工已有70余年的氯堿生產歷史。或許是為了擺脫此前主營業務過于集中的束縛,鴻達興業一直在探尋新的賽道。氫能成為了公司的首選。
根據光大證券研報分析,利用低成本的氯堿、乙烷裂解等化工副產氫,將成為未來供氫模式的主要發展方向。而在燒堿行業深耕多年的鴻達興業自然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鴻達興業在氫能領域的探索可追溯到2016年。當年12月,公司通過子公司烏海化工完成對鴻達氫能源研究院的投資設立,并將其納入合并報表,正式謀篇氫能產業。2019年3月,借助烏海化工、氫能源研究院增加經營范圍,鴻達興業實現了制氫、儲氫、運氫及氫能應用產業鏈的完整布局。
同樣是在2019年,鴻達興業繼續加大在氫能領域的投入。當年5月至7月間,公司接連發布了與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內蒙古石油分公司簽署《新能源發展合作的框架協議》、與烏海市人民政府簽署《氫能項目戰略合作協議》、與北京有研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簽署《稀土儲氫材料開發合作協議》等多條公告。公司的第一座加氫站也在同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
時間來到2021年6月25日,鴻達興業再次向市場釋放重要信號,公司擬募集資金不超過人民幣55億元,其中45億元用于烏海化工年產2萬噸氣態氫和3萬噸液氫項目(以下簡稱“烏海項目”),其中的液氫項目將是我國首個規模化的民用液氫項目。
根據資料,烏海項目的技術方案與鴻達興業現有氯堿副產氫的技術工藝接近,技術方案成熟,項目整體建設周期為3年。
不過,耕耘五載,鴻達興業的主營收入中,氫能的貢獻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氫能行業首次出現在2020年年報中,僅實現營收846.5萬元,占比0.16%。不過,其毛利率卻達48.47%,超過營收占比80.39%的化工行業,后者的毛利率為38.56%。
而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布局方向直指綠色能源的烏海化工,此前曾多次因環評不合格而受到行政處罰。
老牌企業遇上債務煩惱
2021年7月15日,鴻達興業發布公告,就深交所對公司2020年年報提出的營收與凈利潤增幅數據不匹配、多次使用閑置募集資金暫時補充流動資金的合理性等問題進行了回復。
雖然在該公告中,鴻達興業回答深交所的相關問題時都羅列了詳盡數據,但公司正處于債務風險的漩渦之中,卻是不爭的事實。
據公司近兩年的年報數據顯示,鴻達興業2020年的短期借款、長期借款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兩項數據分別為31.45億元、12.4億元,相較于2019年,漲幅分別為35.33%、629.41%。
與此同時,公司的貨幣資金大幅削減,2019年該數據為31.58億元,而2020年卻驟降為6.679億元,截至2021年3月底,該數據進一步下探至5.824億元。
而自2016年以來,公司的流動比率也僅有2019年大于1,近五年的數據分別為0.575、0.792、0.734、1.082、0.778。同期,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也一直在60%的高位附近徘徊。
需要注意的是,鴻達興業2020年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由2019年的20.44億元,下降為-12.85億元,外部籌資形勢不容樂觀,公司的償債風險也隨之激增。
此外,作為公司第一大股東,鴻達興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達集團”)也面臨著巨大的債務風險,其資產負債率曾一度超過95%。2021年1月15日,繼“20鴻達興業SCP001”違約后,“18鴻達興業MTN001”因未能如期償付本金和利息,成為鴻達集團第二只違約債券,該券違約金額本息合計13.91億元。這也成為2021年信用債市場首個違約案例。
隨后,在上海清算所網站上的信息顯示,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將鴻達集團和“18鴻達興業MTN001”、“19鴻達興業MTN001”債項信用等級由CCC下調至C。
目前,鴻達集團所持鴻達興業的股權質押比例高達84.7%,而前三大股東的合計股權質押數占所持股份數的比例均值更是高達90.76%,資金騰挪空間已十分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3月9日公布的定增預案初稿中,募集資金總額為不超過49.85億元,且全額用于烏海項目。而在2020年6月16日公布的定增預案修訂稿中,較初稿最大的變動,是募集資金總額改為不超過55億元,其中分別有5億元將用于補充母公司流動資金及償還銀行借款。
記者 蘇城 實習生 陳陟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