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大旱擾動農產品
近期國內外大宗商品期貨市場都出現較大動蕩行情,已經持續一年多的大宗商品牛市是否終結成為當下坊間熱門話題。本周一,國家發改委和市場監管總局就鐵礦石現貨市場展開聯合調研,當日鐵礦石9月期貨合約聞風一度暴跌超8%,國內期貨市場受其帶動幾乎全線恐慌下挫,但是昨天豆系商品受洪水大旱消息刺激率先企穩領漲,隨后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又大多低開高走收陽線,至收盤,豆油漲2.03%,豆一漲1.6%,豆二漲1.58%。
美洲持續干旱
對于最近一年左右的商品牛市成因,如果胡猜亂想瞎決策,就會產生嚴重誤判后果。目前,市場仍普遍泛泛認為是全球貨幣大放水所導致,也有少數觀點認為是投機炒作所致,但鮮有過多專業目光公開聚焦于商品最本質的供求關系,也很少有人去思考追問:為何同為農產品,國內外大豆、油脂、玉米等農產品能持續走牛一年,而國內生豬、蘋果、紅棗等農產品卻在同期持續走熊呢?
據業內人士分析,很顯然,全球貨幣大放水并非此次商品牛市主因,否則為何同為農產品,在相同的大放水背景之下,有的走大牛,有的卻走大熊?特別是在如此明顯的商品牛市里,國內生豬價格卻已經跌到讓人跳樓的心都有了,水果價格暴跌也出現了農民揮淚砍果樹毀果園現象。究其根本,還是各個商品的供求關系出現了嚴重失衡,像大豆、油脂、玉米等農產品走牛還與美洲大干旱關系緊密。
據了解,不論是北美洲的美國,還是南美洲的巴西,最近一年都發生了極端干旱天氣,而這兩個國家正是全球最大最主要的大豆、玉米等農產品主產區。
據美國媒體InsiderNews6月21日報道,美國西部遭遇1200年來罕見干旱,水力發電廠蓄水量創下新低,而席卷這一地區的熱浪不斷打破高溫紀錄,又加劇了干旱,美國在今夏恐爆發大范圍停電危機;加州水資源廳目前共管理8座水力發電廠,但今年的供電量預計只能達到10年平均值的30%,而加州水力發電占美國整體發電量的16%。
此前,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公布,截至當地時間5月4日,干旱幾乎波及加州全境,67.94%的地區為極度干旱,5.36%的地區屬于極端干旱,受影響人口超過3455萬。
另據公眾號地球知識局近日報道,自今年入夏以來,美國西部地區氣溫較以往更高,出現了廣泛的、普遍性的干旱,米德水庫是美國最大的水庫,和附近的鮑威爾水庫一起,為周邊7個州和墨西哥北部共計4000萬人供水,如今兩大水庫的水位都以驚人的速度下降,因為干旱,米德湖水位僅一年時間就下降4.8米,如今的水量只有庫容量的37%,這是自1930年代蓄水以來的最低水位。而鮑威爾水庫水位也比去年下降達10.6米,水量只有庫容量的34%。隨著氣溫升高蒸發,還會加劇湖水的損失,僅上周米德湖就有100億加侖水被蒸發,相當于15000個標準游泳池。而且這場旱災遠不止當前這幾天,幾乎已經注定會延續整個夏天(也是美國西部的旱季)。巴西也面臨類似的困境。
據市場研究機構阿格斯報道,巴西國家氣象系統(SNM)發布干旱天氣警告稱,巴西多個省份將面臨長達數月的干旱天氣,預計到今年9月才能出現緩解。這也是近111年以來SNM首次發布此類干旱警告。
另據巴西電網運營商ONS發布的數據,今年5月1日至27日間,巴西東南-中西部區域的降水量僅為同期地區平均值的58%左右,巴西水電站蓄水池的水量同比已下降2.2%左右。巴西政府已計劃加大燃煤發電、天然氣發電甚至生物質發電的產能,以保障電力供應。
東北出現洪水
美洲大干旱尚未緩解,國內洪水又突然來襲。
據新華社記者21日從應急管理部獲悉,受近日連續降雨影響,黑龍江上游、嫩江上游及部分支流發生超警洪水,部分江段發生超保洪水。6月21日14時,嫩江尼爾基水庫入庫流量4160立方米每秒,形成嫩江2021年第1號洪水。鑒于當前防汛形勢,根據《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有關規定,國家防總于6月21日13時啟動防汛Ⅳ級應急響應。目前,國家防總工作組正在黑龍江省協助地方做好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
而我國東北地區正是國內大豆、玉米主產區,洪水來襲立刻引發市場對于未來相關農產品產量擔憂,期貨市場率先聞風而動。
回首過去一年左右的這波豆系牛市,美豆油指數最大漲幅178%,而國內大連豆油指數最大漲幅僅78%;美大豆指數最大漲幅89%,而國內大連豆二指數(進口豆)最大漲幅僅58%,豆一指數(非轉基因大豆)最大漲幅也僅84%。
業內人士向《大眾證券報》分析,我國八成大豆靠進口,之所以國內豆系漲幅落后于美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一年半之前,也即這輪商品牛市之前,中美雙方簽署了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導致美國大量農產品陸陸續續從美國轉移到了中國,美中農產品供求關系此消彼漲,從而導致美國雖處產地,但豆系漲幅反而遠超中國的怪現象,至于未來,洪水旱情天氣等因素仍將繼續擾動農產品供求關系。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