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例機坪內載人測試 宇通無人駕駛巴士進駐長沙機場
6月16日,以“齊謀發展,共畫未來”為主題,以“加快數字化轉型、提升安全水平、提高運行效率、優化服務品質、解決運行保障實際需求”為目標,在湖南機場集團、宇通客車等六家企業共同參與下,“湖南機場技術創新戰略合作聯盟”成立儀式隆重舉行。

圖片來源:宇通客車
宇通最新一代無人駕駛巴士——小宇2.0正式進入長沙機場機坪內部開展測試。這也是全國首個無人駕駛巴士進入機坪內部進行載人測試。
“無人駕駛”落地,助力打造“智慧機場”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智慧機場”建設也是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2020年,中國民用航空局出臺相關實施意見及行動計劃文件,文件強調,從“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智慧運行”、“智慧監管”等方面明確重點任務,打造數據、業務、信息等各類資源要素有機融合的民航生態圈。
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全球百強機場。2019年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2691.1萬人,保障運輸起降19.5萬架次,貨郵吞吐量17.6萬噸,折算成每一天的量就是客運每天近530架次。多年來,以建設“平安機場、綠色機場、智慧機場、人文機場”為目標,長沙黃花國際機場持續加碼智慧運營及相關產品投入力度,全力構建“智慧型”機場新生態。然而,作為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的全新場景,機場運營安全標準高、入場流程嚴,是一項集合了各種復雜因素的系統工程。在機場這一特殊場景中,自動駕駛的落地過程,其商業化難度和技術門檻,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復雜、高階”。
一方面,機場占地面積大、作業車輛多、運營工況復雜。據不完全統計,機場常見作業車類型多達25種,其中,配餐車、清水車、排污車、客梯車、加油車、行李裝卸車、擺渡車等車輛均有著嚴格的路線規劃與管理規范,其駕駛環境的特殊性也對作業車輛智能駕駛與營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在傳統運營模式中,機場車輛調度大都依靠人工管理模式,場內作業車輛的運營,往往取決于駕駛員經驗以及車輛狀態,客觀來說,工作環節中人為疏忽等造成的風險因素依舊存在。同時,在全天候、各種天氣狀況作業的情況下,由于工作強度及壓力大等原因,場內駕駛員招聘及管理,同樣面臨著較大困難。
“無人駕駛+智慧機場”的創新應用,可以提升機場運輸效率,科學避免人為失誤,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率,提升機場安全保障效率。
強大科技賦能,構建機場智慧交通“新標桿”
根據聯盟規劃,宇通客車具備L4級自動駕駛能力的無人駕駛巴士——小宇2.0,將正式進入機場機坪內部開展測試,一階段主要用于機坪內員工通勤、機組人員的擺渡、散客接駁。同時,基于機場運營環境,宇通還將在自動駕駛人員擺渡、新能源、智能充電、各種設備自動對接飛機、飛機自動引導等領域與長沙機場展開深入合作,探索機場智慧交通整體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宇通客車
宇通無人駕駛巴士小宇是行業首款正向開發的L4級自動駕駛巴士,車輛取消了方向盤,具備自主超車、自動避障、超級巡航、精確進站、自主泊車、自動充電等功能,滿足全天時、復雜交通流通行需求,最高車速達到40km/h,適應大雨、中雪、大霧及天氣,面向園區、景區、城市開放道路等場景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小宇2.0采用單車智能技術路線,不依賴基礎設施,可快速完成部署。在自動駕駛領域最為核心的感知與定位層面,小宇2.0搭載高線束激光雷達、高動態模組相機、高分辨毫米波雷達,實現了250米范圍的多重冗余感知;同時針對各種路況下的數據,小宇2.0具備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略,可對感知的檢測模型進行訓練,準確度達到99%以上。
此外,基于GPS和激光SLAM融合生成的高精度地圖,結合車身傳感器進行實時定位,小宇2.0在高樓區、高架橋下、隧道內,廊橋下等GPS信號弱的區域,可保持厘米級定位精度,充分滿足機場運營需求。
宇通是全球最大的客車研發、生產制造企業,同時也是自動駕駛巴士領域的行業先行者,2015年,宇通實現了全球第一臺自動駕駛大型客車在開放道路交通條件下全程無人干預的成功運行;2018年先后研發完成L3級10m-12m純電動智能網聯客車,L4級微循環車;2019年宇通L4級微循環巴士在鄭州開放道路正式落地常態化運營。公開數據顯示,宇通的自動駕駛車已在海南博鰲、鄭州智慧島、海南三沙、廣東廣州等多地安全運營超過700天,累計接送乘客36萬余次,累計安全運行11萬余公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