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板將滿兩周年 科創板底部黃金布局期已至
從2018年11月5日“科創板”的名字首次亮相,到2019年6月13日正式開板,科創板即將迎來開板兩周年。作為國內A股資本市場的試驗田、注冊制改革的先行者,科創板已經邁入全新的征程。
科創板“硬科技”成色逐步顯現
根據Wind統計,截至昨日,科創板已累計上市企業288家,IPO融資金額為3724.5億元,總市值4.56萬億元,占同期上海市場IPO公司數量的64%,融資額的61%,總市值的8%。
科創板自設立以來,營收與凈利潤一直保持較快增長,即使2020年疫情沖擊之下,科創板營收仍保持正增長,2021年一季度科創板整體營收與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達到191.28%和53.80%,科創成長性優勢持續凸顯。
值得一提的是,科創50指數業績相對優勢顯著。2021年一季度,科創50指數營收、凈利潤增速分別達到67.52%和85.42%,均明顯領跑創業板指、上證綜指與滬深300指數。
科創板自設立之初,就肩負著支持國家科技創新融資功能,致力于突破核心技術,而科技創新與技術突破源自背后長期大規模的研發投入。
2020年,科創板公司合計投入研發金額384.18億元,同比增長22.61%。剔除采用第五套指標上市的公司后,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平均為12.03%,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2021年一季度,約93%的科創板公司繼續加大研發投入,且研發投入同比增速超過50%的公司占比也達到50%,研發投入增速明顯高于同期非科創板公司;同時,約24%的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營收占比超過20%,環比增加7個百分點,高研發投入公司比例明顯高于同期非科創板公司。
結合Wind一致盈利預測,整體法測算下,2020年至2022年歸母凈利增速分別為58%、68%、39%,對應2021年和2022年動態估值分別為53倍和39倍。
黃金布局期已經來臨
“科創板作為中國未來、尤其是硬科技核心資產的搖籃,經歷兩年的發展與成長,已經到了可以集中挖掘、關注的時候。”國盛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啟堯分析認為,從板塊配置看,公募基金的科創板配置比例持續不及板塊市值規模,僅徘徊在其流通市值比例附近,反映了流通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對機構增配形成了一定限制。
此外,張啟堯指出,對標創業板,科創板掘金仍處早期階段,仍具備較大增配空間。“一方面,科創板目前已獲得了近兩年的發展與成長,伴隨早期打新熱情的降溫,已經到了可以集中挖掘、關注的窗口;另一方面,相較創業板而言,創業板持續獲基金超配,而科創板仍處于相對低配,未來伴隨科創研究的持續深入與拓展,國內機構對科創板增配潛力巨大。”
今年2月,首批12家科創板公司正式納入陸股通名單,外資科創板配置渠道進一步擴容。截至5月底,陸股通對科創板的累計凈流入已達50億元。同時,5月11日MSCI季度指數調整也首次將科創板個股納入,并已于5月27日收盤生效,后續科創板還將迎來富時羅素首次納入,海外資金科創板增配有望繼續提速。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本周科創50指數漲幅縮小,但5月以來,科創50指數走出了一波放量拉升的行情。未來是否會繼續上漲?
“在未來1-2個月的震蕩窗口,應調倉換股,向科創板傾斜,把握科創板的底部黃金布局期。”浙商證券策略分析師王楊認為,其一,科創板迎來牛市初期,類似于2018年10月到2019年1月的芯片,是戰略布局窗口;其二,目前市場狀態類似于2018年四季度,也即步入戰略性底部區域。本輪始于2018年四季度的牛市仍在途中,當前是牛市新階段的底部區域,科創板將是牛市續航的發動機。
記者 劉揚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