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景氣度仍將持續
近日,晶圓測試大廠京元電子公告稱,截至6月7日,京元電子共確診195例病例。此外,“半導體封測重鎮”馬來西亞已宣布“全面限行令”,政府要求私營部門 (公司)40%的員工居家辦公。
業內人士表示,全球半導體本開支自2019年起底部回升,未來進入加速投資階段。半導體設備支出與資本開支呈強相關性且具有一定周期性,通常在兩到三年增長后將出現一定的下滑,判斷未來三年將處于上行期。在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的大背景下,國內各產線國產化率有望持續提升,對國內半導體設備廠商的訂單需求將受益顯著。
事件驅動 境外疫情沖擊全球半導體供應鏈
近日,晶圓測試大廠京元電子公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司產線自當晚19:20起全面停工48小時。對于此次停工,京元電子強調,停工預計將影響6月份產量的4%至6%,但公司后續將通過產能調配彌補損失,預計不會對全年財務、業務產生影響。
自去年下半年開啟的晶圓代工產能供應不求的狀況,也傳導至后端的半導體封測,再加上下游新能源車、5G為代表的新需求創造成長動能,封測行業已然自去年四季度起景氣度回升,產能供不應求。京元電子是最大的專業測試公司,晶圓針測量每月產能40萬片,IC成品測試量每月產能可達4億顆;其主要客戶包括英特爾 (Intel)、高通(Qual-comm)、聯發科、輝達(Nvidia)、意法半導體(STM)、賽靈思(Xilinx)、聯詠、韋爾半導體(WilSemiconductor)等。
公司在全球封測市占率約3.7%,為第八大封測廠。芯片市場供不應求,疊加京元電子疫情停工進一步增加封測產能缺口。
更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東南亞疫情再起,“半導體封測重鎮”馬來西亞已宣布“全面限行令”,政府要求私營部門(公司)40%的員工居家辦公。
資料顯示,馬來西亞聚集了大量的封測、被動元器件產能。Intel、AMD、恩智浦、英飛凌、瑞薩、意法半導體等都在馬來西亞設有工廠。此外,馬來西亞還有一些封測原材料、耗材對外出口。
目前,馬來西亞地區的大部分半導體公司依然在正常運營。不過,芯片產業界人士強調,如果疫情持續,將影響交通物流等行業,致使原材料和耗材無法補庫存,半導體供應鏈相關廠商的產能也將隨之減少。
行業前景 半導體產業未來三年將處于上行期
隨著全球半導體需求持續高漲,供不應求的格局有望至少持續到年底,市場有望隨著景氣度的持續進一步上修半導體板塊全年業績預期。在下游需求持續旺盛,供不應求帶動景氣持續向上的背景下,除了本身行業高成長外,國內半導體企業具備國產替代不可逆的機遇。
2020年三季度以來,半導體公司紛紛上調產品價格。這波漲價熱潮一直延續至2021年,自2021年二季度以來,由于原材料成本壓力上升,已有超過30家半導體公司發布漲價函。海外芯片大廠ST、東芝、安森美,國內廠商士蘭微、智浦芯聯、瑞納捷均宣布在今年三季度調漲芯片報價。根據Counterpoint調研數據,預計未來仍將維持供不應求的狀況,推動2022年芯片價格至少再漲10-20%。
新一輪漲價潮蔓延全產業鏈,晶圓制造、封測廠價格陸續上調。為應對半導體行業產能緊張的態勢,多家廠商積極采取擴產的行動;但擴充的產能并不能馬上開出,因此包括聯電、中芯國際、日月光在內的多家晶圓制造、封測廠都上調價格。預期三季度代工廠報價的計劃漲幅將高于今年上半年。
安信證券指出,全球半導體本開支自2019年起底部回升,未來進入加速投資階段。據ICInsights預測,2020年半導體資本支出為1080億美元,同比增長5.46%,2021年將達到1156億美元,同比增長6.9%,由于疫情加速全球數字化轉型疊加缺芯事件,引發晶圓廠投資建設加速,2020年半導體資本開支超過2018年達到了歷史最高點,至2023年全球半導體資本開支將上升至1280億美元。半導體設備支出與資本開支呈強相關性且具有一定周期性,通常在兩到三年增長后將出現一定的下滑,判斷未來三年將處于上行期。
此外,隨著導體產業的資本注入熱潮,本土晶圓廠在建和規劃的數量快速增加,對國產半導體設備的需求將進一步提升,全球半導體產業向中國大陸轉移已成定局,推動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逐漸提升。
投資思路 設備廠商訂單需求將受益顯著
中信證券認為,本輪半導體缺貨蔓延至MCU、電源管理等各類芯片以及上游設備材料供應環節,預計缺貨狀況或將持續至2022年。以MCU為例,近期意法半導體、瑞薩等海外廠商部分型號的MCU市場價格漲幅已經超過10倍,但總體處于有價無市狀態,而漲價幅度相對較小的國產MCU廠商產品目前更受歡迎,部分下游終端廠商已經改用國產品牌MCU,以替代原先海外品牌產品,國產MCU在此機遇下滲透率迎來快速提升的機會;此外,第一、第二季度MCU廠商均分批調漲價格,毛利率有望得到提升,預計今年MCU廠商業績有望實現爆發,建議關注兆易創新、中穎電子、芯海科技等廠商。
設備方面,中信證券表示,在此前美國實體清單施壓下,國內終端廠商和晶圓廠半導體設備國產化訴求強烈,疊加今年行業景氣,預計設備廠商業績表現較好,后續國產化若順利推進有望成為潛在催化因素。半導體板塊經過第一季度估值回調,二季度業績料將表現較強,同時具備潛在催化因素,建議關注近期的底部投資機會。
國元證券指出,半導體國產替代重心將聚焦于材料的發展,建議關注晶瑞股份、安集科技、彤程新材、金宏氣體、雅克科技等。
此外,5G、AIOT、汽車電動化等大趨勢下,衍生出細分新電子產品的快速放量,尋找分散終端的重疊應用品種。國元證券認為下游需求更加分散化、多樣化、定制化,新應用如汽車、智能家居、消費電子產品中所需如 MCU、PMIC、MEMS、存儲等在各分散終端的重疊應用品種有望長期受益。建議關注MCU領域的芯海科技、兆易創新等;MEMS領域的敏芯股份、瑞聲科技等;PMIC領域的芯朋微、晶豐明源等。
安信證券分析表示,在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的大背景下,國內各產線國產化率有望持續提升,對國內半導體設備廠商的訂單需求將受益顯著。重點推薦中微公司(刻蝕設備)、華峰測控(測試設備)、精測電子(測試設備),建議關注芯源微(涂膠顯影設備)、盛美股份(清洗設備)、北方華創(刻蝕設備)、至純科技(清洗設備)、長川科技(測試設備)。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