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智科技:“雙碳”背景下迎發展機遇
與東南大學有著深厚淵源的金智科技(002090)于2006年底IPO上市。其時,公司主營業務為電力自動化及高校信息化,同時從事IT服務業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電力自動化業務逐步發展為現在的智慧能源業務,IT服務業務逐步發展為現在的智慧城市業務,高校信息化業務不再從事。無論是智慧能源業務,還是智慧城市業務,在當前“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都是市場關注的焦點,金智科技準備得如何?帶著疑問,《大眾證券報》記者借公司召開年度股東大會之機進行了微調研。
去年扣非后凈利正增長
因為是2020年度股東大會,去年的業績自然是關注的焦點。金智科技2020年年報顯示,去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58億元,同比下降7.78%;凈利潤6505.86萬元,同比下降33.9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4074.98萬元,同比增長5.71%。
具體到兩大業務上,智慧能源業務實現營業收入8.83億元,同比增長7.20%。“去年公司智慧能源業務總體發展平穩。”金智科技董事長賀安鷹介紹,智能發電產品新簽訂單較上年有所增長,智能輸變電產品新簽訂單實現恢復性增長,智能配電產品新簽訂單保持穩定。
而在電力設計及集成運維業務方面,賀安鷹重點提及了一個項目:“公司承建的南京創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研發生產基地智慧能源循環利用EPC項目順利通過驗收,該項目是涵蓋光、儲、氫、充的綜合能源應用項目,項目通過科學的控制手段,實現了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氫氣存儲與驅動燃料電池、燃料電池電能回饋等多形式能源轉換,是新能源發電與氫能循環利用的創新性示范應用。”
與智慧能源業務不同,智慧城市業務去年同比出現負增長。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9.64億元,同比下降18.93%。“這塊業務受疫情影響較為明顯,尤其是在去年上半年。到了下半年后,公司新增訂單逐步恢復正常,業務發展形勢已趨于穩定。”賀安鷹說。
面臨“碳達峰、碳中和”業務機會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物造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中國承諾“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3月25日,金智科技與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清潔能源與微電網、綜合能源服務、智慧供熱、城市碳中和大數據應用等領域開展“碳中和”方面的探索合作。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由東南大學和南京市政府、南京江北新區等單位共同組建,聚焦碳中和領域的政策、技術、產品等研究,促進碳中和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
“‘雙碳’背景下,公司如何捕捉發展機遇?與東南大學相關研究機構合作進展如何?”記者就此向公司了解情況。“公司兩大主營業務在‘碳達峰、碳中和’方面均面臨相關業務機會,公司將圍繞工業、建筑、交通這三大城市能源消耗重點領域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像董事長提到的南京創源EPC項目就是一個案例,后面會復制這樣的模式。”金智科技董事、執行副總經理、董秘李劍告訴記者,“與專業的研究機構合作有利于公司獲取前瞻性、可行性、示范性的研究成果,形成較為清晰的‘碳達峰、碳中和’技術路徑及實現路徑。后續雙方如有具體項目、具體合作,公司會及時披露相關信息。”
不足百日回購5%股權
除了“碳中和”概念外,金智科技當下備受市場關注的是公司“如火如荼”的股份回購。
金智科技董事會2月1日審議通過了《關于回購公司股份方案的議案》,同意公司使用自有資金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用于實施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回購金額不低于10000 萬元且不超過20000 萬元,回購價格不超過11.48元/股。此后,回購便緊鑼密鼓地進行。
2月8日,公司發布《回購股份報告書》。次日,首次回購1136950股,占總股本的0.2812%,耗資約865萬元。2月25日,公司公告回購股份比例達到1%。4月7日,公告回購股份比例達到2%。4月13日,公告回購公司股份比例達到3%。根據公司最新的公告顯示,截至5月14日,已累計回購約2029.9萬股,占總股本的5.0212%,成交金額約16198萬元。
從2月9日到5月14日不足百日的時間,金智科技已回購5%的股份、金額超過上限的八成。回購進展為何如此迅速?“主要公司認為目前的股價被低估了,股價受公司經營、市場環境等多種綜合因素影響。回購快速體現了公司對公司長期價值的認可。”李劍表示。
記者 張世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