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報虧損加大 北汽藍谷新品牌遭吐槽
繼上年同期虧損4.31億元后,北汽藍谷(600733)今年一季度的虧損再度擴大。公司30日披露2021年度一季報,今年1-3月,公司實現營收8.3億元,同比減少50.19%,凈利潤虧損8.54億元,虧損幅度較去年同期再度擴大。
上市三年陷虧損
2018年9月,北汽新能源借殼上市,公司更名為“北汽藍谷”,成為A股市場“新能源汽車第一股”。彼時,公司拋出募資20億元定增預案,發力新能源汽車業務。
憑借著高性價比及產品線的豐富,2018年度及2019年度,公司的新能源汽車業務分別給公司帶來130.69億元及122.13億元的營業收入。其中,2018年,公司新能源汽車實現銷量15.8萬輛,同比增長53%,走性價比路線的EC系列產品連續兩年在A00級市場獨占鰲頭。2019年度,新能源汽車實現銷量15.06萬輛。
在連續七年獲得國內純電動汽車銷量第一的市場地位后,2020年度,公司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出現大幅下滑,業績開始持續虧損。
財報顯示,2020年度,公司實現營收52.72億元,同比下滑77.65%;凈利潤虧損64.82億元。新能源汽車實現產量13224輛,較上年同期減少70.17%;實現銷量25914輛,較上年同期減少82.79。另一方面,截至2020年底,公司新能源汽車庫存量卻達到了42095輛,較上年同期增加了25.47%。
今年一季度,公司的業績再度出現下滑,實現營收8.3億元,僅有上年同期16.67億元的一半,虧損幅度再度增加,由上年同期虧損4.31億元擴大至8.54億元。另一方面,公司存貨金額再度攀升,達到43.26億元,較2020年底的40.83億元增加了2.43億元。
對于營收及業績雙雙持續下滑,北汽藍谷表示,主要由于2019年以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退坡,燃油車大幅降價銷售,使公司新能源暢銷車型競爭力減弱。同時疫情導致經濟和社會運行遲滯,迫使公司具有優勢的網約車、出租車等對公銷售業務陷于停滯。
不過,對于公司的上述說法,不少投資者表示了質疑:“連眾泰都不如嗎?”乘聯會數據顯示,2020年度,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量117萬輛,同比增長12.0%,其中下半年出現強勢增長特征;新能源乘用車零售110.9萬輛,同比增長9.8%。2021年1-3月,全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分別達到16.4萬輛、10.2萬輛及19.4萬輛,同比增幅分別達到296%、719.9%及255%。
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的暴發;另一方面,公司產品卻出現了“賣不動”的情形。
戰略轉型被質疑缺乏推動力
為了提升業績,北汽藍谷開始嘗試戰略轉型與產品結構調整,宣布與華為開展深度合作,開發全棧式搭載華為智能駕駛系統新車型的試驗,并加快公司極狐品牌高端智能車型的研發和市場營銷。4月17日晚,公司發布定位高端智能汽車領域的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預售價38.89萬元起,預計今年年底交付。
然而,在高調推出產品后,公司的銷售步伐卻并未及時跟上,不少消費者紛紛吐槽“想買個車卻找不著4S店”。
《大眾證券報》記者登錄極狐官網查詢后發現,全國包括授權服務中心、快修中心、極狐空間等在內合計僅有34家經銷商,其中北京地區占據了13家。而另一新能源汽車品牌比亞迪僅在北京地區便擁有超過20家4S店及銷售合作網點。
另一方面,公司雖然身處北京,但此前公布的《北京市市級行政事業單位2020-2022年度公務用車定點購置政府采購項目》名單中,江淮汽車、奇瑞汽車、北汽越野、長城汽車等16家車企悉數中標,北汽藍谷卻并未上榜。
對于2021年度的業績走勢,北汽藍谷在一季報中表示,由于公司目前尚處于疫情影響恢復期和產品向高端智能發展的高投入戰略轉型期,預計年初至下一報告期期末公司累計凈利潤將虧損。
一方面是原有的低價車銷量下滑,另一方面,高端車型的“想買卻找不著店”,公司今年會否擴大極狐品牌的銷售網點?高達43億元的存貨多久才能消化完?帶著上述疑問,記者多次致電北汽藍谷,但公司電話均被掛斷。 記者 朱蓉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