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眼中的“碳中和”與“順周期”
牛年開年以來,市場劇烈波動。在此背景下,多家券商公開春季策略,雖然“碳中和”、“順周期”概念走勢分化,但不少券商仍對“碳中和”、“順周期”做了專題介紹,并建議投資者在碳中和、順周期板塊中挖掘具備投資潛質的公司。
中信證券:能源結構調整是大勢所趨
在油價上行、宏觀經濟復蘇背景下,中信證券預計投資機會主要在“碳中和”、“碳稅”、“順周期”、“農化需求”、“材料平臺”、“可降解塑料”、“風光鋰軍需求”等領域。
我國政府已明確提出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遠期指標,未來中長期我國一次能源結構持續調整將是大勢所趨。預計我國“碳中和”的實現將主要依賴能源領域碳排放規模的大幅縮減,傳統化石能源仍然是未來10-15年能源主力。天然氣作為低碳綠色能源是實現碳中和重要過渡能源,過去10年需求CAGR12.3%,預計未來10年CAGR約7%,行業龍頭集中度持續提升,推薦具有上游資源優勢的昆侖能源、具備下游燃氣布局并積極拓展上游的龍頭公司。
我國碳排放交易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出臺,國內排放交易將正式開展,將通過市場化方式推動降低碳排放,預計將進一步推動綠色氫能源發展。輕烴裂解方式兼具氫能源高純度和低成本優勢,推薦國內輕烴裂解龍頭衛星石化、東華能源,建議關注金能科技等。
華創證券:“碳中和”的投資圖譜
關注“碳中和”下的投資圖譜。政策層持續推進,“碳中和”或具備五年規劃級別的戰略地位。今年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在政策層面再提碳中和,2020年9月后相關政策與規劃密集推出。“碳中和”與雙循環格局緊密相關,當下海內外的環境也決定了“碳中和”勢在必行。一方面,我國目前的能源結構亟需改善,能源結構改革勢在必行。另一方面,海外“碳中和”進程快于我國,積極推進可以提前占據有利陣地。預計“碳中和”大概率會在十四五正式文件中再成政策重點,具備戰略地位。
火電、化工、鋼鐵、交運等行業是當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供需兩端需共同發力才能實現碳中和。目前能源、工業、和交運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碳排放量中占比超80%。根據國務院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四大革命+一個合作或是實現“碳中和”可能的途徑。整體來看,產業層面需要供需兩端同時發力。
高碳排放行業或迎新一輪“供給側改革”。高碳排放行業正處于盈利恢復帶動投資上行的階段,但當下碳中和的實施可能會改變這一進程。參考“供給側改革”期間周期資源品行業一度出現產能集中度上行,帶動龍頭公司毛利改善,股票漲幅顯著,本輪“碳中和”帶來的影響或類似。一方面,資源品和原材料如煤炭、石油、鋼鐵、火電等行業作為受到碳中和直接約束的行業,后續的下游需求空間將受到限制,因此只有產業內的龍頭公司依靠較好的成本控制能力才能繼續立足,龍頭溢價將更為明顯。另一方面,化工、機械、交運、汽車等行業主要作為需求方參與到碳中和框架,其投資周期受到影響小于資源品,但產業升級、節能技術、新能源替代等或成為后續的趨勢。
國泰君安:“碳中和”利好“順周期”
建筑碳排占全國總量近40%(物化階段17%+使用階段22%),推進“碳中和”勢在必行;首批6只碳中和債已落地,后續更多金融支持或跟進。
繼續看好全球經濟及制造業加快復蘇利好“順周期”制造業,精工鋼構2020年業績預增62%超此前預期。受益全球疫情控制、經濟及制造業復蘇,且有色化工等產品價格上漲增厚產業鏈利潤水平和現金流支付能力;隨在建項目推進提速、資本開支增加,建筑公司訂單業績轉化將加速,且部分公司礦產資源價值尚待重估;精工鋼構披露2020年業績快報,歸母凈利6.5億元超此前預期。
“碳中和”利好“順周期”制造業、裝配式及生態園林三大主線;“順周期”化工有色制造業建筑公司受益產品價格上漲,中國中冶、中國中鐵有色資源礦有待重估,中國化學、東南網架化工產品價格彈性有待釋放,全球疫苗超預期加快經濟恢復利于國際工程否極泰來,春季旺季來臨增強最快賽道鋼結構龍頭業績確定性,低估值基建央企上半年訂單加速迎接旺季超預期,旺盛的地產成交助力地產后周期裝飾放量。“順周期”制造業國際工程推薦:中國中冶、中國化學、中材國際、中鋼國際等,受益北方國際。鋼結構推薦精工鋼構、東南網架、鴻路鋼構、杭蕭鋼構、富煌鋼構等;設計推薦中衡設計,受益華陽國際等;PC受益遠大住工、美好置業等;裝飾推薦亞廈股份、金螳螂、全筑股份等。低估值基建藍籌:央企推薦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建筑、中國交建、中國電建等;地方推薦山東路橋、四川路橋等;設計推薦華設集團、設計總院等;園林推薦東珠生態、嶺南股份、文科園林等;其它推薦龍元建設、上海建工等。
記者 張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